《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1],同時也是《長尾理論》的作者Chris Anderson[2]曾經說過:「自造者才是下一次工業革命的重點」。仰賴現代科技及Maker運動的發展,數位自造的門檻比起以往已經降低很多,像是3D列印機和雷射切割機都很適合用來快速的驗證設計與原型製作。但是當每個人都具有「製造」的能力時,發現問題的「觀察力」和解決問題的「思考力」以及「行動力」就顯得重要許多。
2017年11月23號,創客閣樓、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及全球華人創造力學會共同舉辦的百工裡的Maker系列講座,就邀請到職能治療師 張開,分享他身為職能治療師的觀察以及如何利用3D列印製作輔具的過程。
職能治療的觀點
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快速的了解職能治療的領域,張開以日本議員兼作家乙武洋匡為例,以職能治療師的觀點分享看法。
他舉例,站在職能治療師的立場,他認為乙武洋匡的例子是非常成功的,因為他(乙武洋匡)從來沒有因為天生肢體上的缺陷,或是任何社會障礙使他做不到一般人能做的事,反而還比一般人做的更好,而且同時也擁有相當高的社經地位。能夠靠自己做到很多事情,這一點其實也是職能治療師希望所有病人可以做到的事情。
註:Youtuber「三個字SunGuts」在他的影片[3]裡有關於物理治療師的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自行觀賞。
職能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的差異
也許有些人和我有相同的疑問:明明都是治療師,物理治療跟職能治療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以骨折的病人來說,幫助病人的肢體恢復原有的功能和樣貌是屬於物理治療師的治療範疇,職能治療則偏向「有目的的活動」,幫助病人回歸到生活常軌,獲得生活獨立性,其中也包括了輔具的使用。
從失能到重建的過程
接著,張開更進一步的解釋職能治療師的工作其實就是幫助病人「從失能到重建的過程」。在日常能力因為生病、受傷被剝奪的情況下,有些疾病可以痊癒,有些疾病則不一定,例如燒燙傷、截肢、過動、自閉、老化、失智、漸凍、腦傷、思覺失調、脊損、中風、腦麻…等。但是有障礙並不代表不能有目標的生活,透過訓練、環境改造與輔具的使用幫助人盡力做到想做的事,重新建立自信與社會連結,這段「從失能到重建的過程」就是職能治療。
回歸對「人」的觀察,創造更多價值
剛才有提過職能治療的目的是幫助病人回歸到生活常軌,為了能夠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職能治療師除了在治療室幫助病人復健之外,也要瞭解他們的生活環境、背景、職業、生活圈…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人」的觀察還有對環境、器物的敏感度就顯得相當重要。他舉例:有一位病患在咖啡店工作操作咖啡機,但手部受傷之後他無法順利的操作機器,此時職能治療師除了幫助手部的治療之外,也觀察正常操作機器的手部動作,並且製作或創作器具協助病患恢復到可以正常操作咖啡機。
要達到這段「從失能到重建」的過程除了職能治療在醫學上的訓練之外,強調以人為本訓練出的人類學能力在這個領域上有著非常特殊的價值。在數位自造盛行的時代,3D列印的確具有相當特殊的地位,但是在張開的案例分享中,若沒有對「人」精準的觀察,用3D列印輔具的意義就少了許多。
Reference:
[1] 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2]Chris Anderson
[3] 物理治療師有什麼用!?這次大概是吃了誠實豆沙包